據媒體25日報道,目前南京248處名人故居只有11處對外開放,歷史名人“只聞其名、不見其興”,這是南京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尷尬處境。
  名人故居是供人觸摸歷史的“活化石”,近年來我們談得比較多的是如何保護“活化石”,甚至認為深藏“閨中”才是不被破壞的保護。這樣的保護看似合理,卻忽略了問題的根本:為什麼要保護“活化石”?因為“活化石”有文化價值,作為文化遺產是“城市的精神家園”。但是,“精神家園”的價值最終必須要通過“活化石”和群眾的零距離接觸才能體現,名人故居群眾看得見、走得進,“活化石”才會有溫度、有生命。一句話:“活化石”如果無法“活”起來,保護的初衷就變了味。
  一座城市,名人故居再多,若被“深藏”就成了閑置資源,其價值難以體現。處理好對文化遺產保護、開發和利用的關係,名人故居只有最大限度向公眾開放,與百姓的生活互動起來,其塑造精神家園的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,才能升華城市魅力,增強城市影響力。
  既然如此,名人故居沒有理由被束之高閣。比起很多缺乏文化資源而爭搶文化遺產的地區,南京這樣一個名人故居資源豐富的城市,不好好開放利用就是一種“財富”浪費。對此,相關部門要做的事情很多。在對名人故居的評定、發掘、開發、開放等環節,決策部門不妨敞開大門多聽一聽專家和群眾的意見與建議,用完善的制度確保更多名人故居走向開放之路、“成活”之路。  (原標題:名人故居理應“活起來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83xirc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